西安追赶超越跟哪比?老和成都比,其实很搞笑
在微博、朋友圈里,一些大V常常以西安和成都为CP,仿佛这是既定多年的传统,隔三差五的就要把西安揪到成都面前数落一番,俨然把成都作为西安参照系中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我每次看到诸如此类的做法都会觉得很搞笑,好像西安人、陕西人没有去过成都似的。尤其是当大V们把成都秀成一种优越,又有一拨人留言表出一副幡然醒悟的姿态,这种笑点就又触底了。
当然,我并不是要否定“西安不如成都”的结论,只是对这种既惯性又月经式的对比感到乏味。西安不如成都是公认,但搞笑的是,至今为止并没有一篇论点能真正将这个事实说服人。
△ 成都,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
有趣吧?
因为他们做的对比方式太苍白了。
最常见的手段之一是对比GDP,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讲,这是盲人摸象式的做法。诚然,GDP作为国内最流行的指标无可厚非,但难以以点盖面。以此作为标准很容易被反驳,比如,GDP破万亿的成都比西安高很多,但人均GDP只比西安高一万左右。
从这个维度看,你是不是又觉得两个城市差不多?当然,你能说成都人均GDP低是因为人口多,那我也能说西安GDP总量低是因为人口少啊,所以这种对比其实是没有本质意义的讨论。
再比如,我给你两个数据,成都写字楼空置率全国第一(2016年数据)、四川留守儿童数量全国第一(2013年数据)。
写字楼市场才真正是一座城市经济的晴雨表,比GDP什么的标准硬多了,而西安写字楼空置率只有成都的一半,这样看来西安是不是还比成都好一些?
而由于大量人口的外出务工,导致四川的留守儿童居高不下,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吧?
△ 据房讯网,成都、重庆等地写字楼空置率将至少连续第三年处于30%以上
我举这两个数据,并不是要为西安“翻案”,而是想说,这种数据游戏的对比实在太单薄了。
但西安的大V们太喜欢拿西安跟成都比了,这也恰恰表露了他们所一贯抨击的“西安人观念落后”,他们身体力行地证明了他们的观念确实落后。
西安官方也曾几次将“向成都学习”摆到台面上,2015年年初市委书记、市长组团的学习代表曾前往成都,据说2016年下半年相关部门也组织过一次,其中有人给出这么一个结论:成都确实很多指标比西安强,但在文化产业方面西安肯定没输。
这也是个被很多大V和网友奚落的梗:成天就只能吃十三朝的老本。
我觉得这点一直都是阅读理解有问题,所导致的为黑而黑。首先,十三朝不是西安的老本,是西安的标签,是西安对抗千城一面的最好方式。如果换个标签,“西部航空之城”、“西北金融中心”、“中国现代电影发源地”等等,你喜欢吗?要多土有多土。
其次,西安的文化牌没有打错,最大的毛病是没打好而已,在中西部地区还有比西安打得更好的吗?答案很粗暴:没有。
为什么说为黑而黑呢?因为西安并不是光捧十三朝的祖宗而其他事都不干了。我就不相信当提到曼彻斯特,你除了能想到足球,还能想到它是英国的第二大金融中心。所以这点抨击不成立,而从营销的信息简洁性原则出发,西安的这种城市营销也没做错。
△ 2012年的西安城市形象宣传片
还有一点最滑稽的为黑而黑,就是在2016年年底,西安有消息曝出计划修“2.5环”,我当时看了一些舆论和很多媒体的反应,基本都是一片质疑与吐槽。
我觉得这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啊,殊不知成都早在2012年已经修好2.5环了啊,西安做出这样的构想,也是从成都那学习来的成果,舆论既然一直主张西安要向成都学习,那为什么现在学了却依然横加指责呢?
所以,我一度怀疑民意是否真正清楚自己想要什么。
再回到成都和西安对比的问题上来,西安这边最流行的说法就说:西安领导太懒惰、民众思想太保守等等,反正就是上到政府下到百姓都怪了个遍。
我个人不主张这种空泛的问题归因方式,因为这就像星座的套路,你换个主语同样适用。而且,这样的归因也太感性了,清朝被揍不是因为它太保守啊,美国发达也不是因为它很开放啊。
那西安为什么不如成都呢?
△ 2017年1月7日,成都获评“2016年度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”
我给出一个系统化的原因,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:成都和西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。这个问题说起来很大,为了节省字数和时间,我只简单地说一下,那就是成都是四川“集权”的作品,西安是陕西“分权”的产物。
换句话说,四川省政府是集全省之力发展成都,而陕西在发展西安同时也想着如何平衡西安以及其他城市。这也代表了中国所有区域发展的两大思路:究竟是一家独大,还是齐头并进?
这两个在理论上都能讲得通,但如果我们认同经济的本质是追求流速,而经济的本能是追逐密度,那一旦将这两种理论运用于实践时,就注定只有一个能成功。
在这个问题上,很多人有两个误解,一是以为省上把所有好处都给西安了,其实不然,相反,很长时间陕西省与西安市不是利益共同体,反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博弈;
△ 1月15日,省长胡和平:2016陕西GDP增7.6%左右。
二是以为,一个区域的“第二极城市”是由于分化培养产生的。很多人也爱举四川成都很强、绵阳也很强,来吐槽西安一城独大,实际上这是本末倒置。
正是由于“第一极城市的强大”,才需要第二极城市作为分身。试想,连一极都没有,要第二极搞毛线?如果雁塔区弱爆了,你哪来的信心长安区能有机会享受城南城市的分担红利?
显然,陕西省政府长久以来就陷入这么一个误区。三十年前把咸阳从西安划出去就是为了平衡发展,备受诟病的西咸新区也是如此,都是为了分化和稀释西安的资源密度,于是很好地遏制了西安成为区域一极的可能……
△ 西咸新区组团发展格局
而西安自身呢,也是在“分权”,上世纪九十年代时,西安财政还很穷,为了节省行政成本,西安选择了放权,让所谓城四区自行发展。虽然这大大减轻了行政压力,但造成了各城区各自为政的局面,大家现在所吐槽的西安各种城市规划、道路、火车站、环境、各区风格不一等等乱象,都是由此造成的,衍生了无穷尽的互相内耗。
这与企业之中各部门的矛盾何其相似?西安市无法统一指令与调度,散在市长面前的,是一个个日积月累的孤立却又相邻的遗留问题。所以细心的你会发现,真正发展好的区域,都是诸如高新区、曲江新区等由西安市直接外派班底的管委会。在陕西省与西安的大博弈中,西安也在与各城区进行着小博弈。
△ 曲江新区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
也就是说,西安乱象并不是思想的落后,而是制度的落后。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中,人性从来就没有进步过,而人类一半的人生与智慧就是在研究:究竟用什么样的制度能进行态势转化,从而代替进步。
李鸿章的智力与谋略肯定完爆你,但只要他处在清末的制度下,就干不过处在现代制度中的你。不要简单的把问题归咎在人的缺点上,而是该归咎在用人方法上。
在近两年陕西省、西安市核心领导的更新下,似乎也意识到避免资源集中好像不可能啊。
终于,2017年1月22日,陕西省委常委、西安市委书王永康,称“(陕西)省委支持大西安建设,将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”。
前面我们提到政府班子曾几次前往成都学习,那学到了什么呢?就学到了这。集权、集权、再集权。2016年,成都为了进一步做大,对旁边的简阳进行了代管。陕西省现在如法炮制,省市双方的人格分裂,经过几十年的切换,终于找到了共识。
说了这么多,到最后才是我想说的,不要拿西安跟成都比,那就像你拿个身高170的小伙跟姚明比,姚明的一切数据对这个小伙来讲其实都不具备参考价值。看似都地处西部,但本质存在区别,就像成都永远没办法跟厦门比一样,即便它GDP甩厦门几条街,但厦门的房价却能完爆它。
△ 2016年厦门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24345元/㎡,同比上涨19.4%。(据新浪乐居)
放错了数据系,你就会得到这样以及前面提到的混乱结论,一会儿体现好,一会儿体现差。最本分的做法就是认清定位,别拿姚明的身高来励志,而是把西安放到170-180的正常身高区间内。
那西安该跟哪比呢?
一座城市真正要对比的是自己的时间结构,比如在1980年到2000年西安的各方成分是怎样的?2000年到2017年西安的各方成分是怎样的?根据时代问题的不同,调整相应的结构。
这和每个企业的运转规律与道理是一样的,任何二三流企业遇到的病,西安都遇到了。没有那么高深,别想那么复杂。难点也就在于和企业一样,路径依赖不敢随便调整啊。
所以在西安和咸阳行政一体化的呼声中,政府先选择了局部行政一体化,尝试“代管”。这就像企业意识到困境来临,但不敢武断地放下老办法,于是先设立个新的事业部:你们先搞,等你们真的搞出出路了,我们再让董事会全力支持。
作者:芳草天
陕光灯(shaanlight)出品
原创作品,禁止转载